返回栏目
首页青春 • 正文

生命中,那些难以承受的“难”

来源:维权投诉      

  作为人类,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很艰难,每个人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难以承受,大人有大人的苦,孩子有孩子的苦;男人有男人的难,女人有女人的难。如果有谁说自己从出生到死亡,一直顺顺当当,从来没有遇上过什么糟心的时候,那他要么是神仙,要么是疯子,反正一般人,是没有那个福气的。

  孩子从出生的时候,就遭遇到他人生的第一个难:自主呼吸、寻找乳房、经历温度的突然变化、学习认识这个嘈杂又陌生的世界,等等。很显然,这些不是仅仅凭生存的本能就可以完成的,他需要借助于另一个人:母亲的帮助,才能存活下来。于是,困难就来了:母亲是他之外的另一个人,需要在与他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探索,才能与他逐渐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满足的关系。这就意味着,妈妈做得再好,也无法随时随地满足这个孩子的所有需要,于是这个孩子就不得不一边长大,一边感受被满足和被挫败同时存在于与妈妈的关系里,于是,他与妈妈的关系里,就形成了爱与恨并存,满足与失望并存,好与坏并存,渴望与拒绝并存......的状态,这就是我们一生逃不掉的真实状态:从来找不到只有舒服没有痛苦的关系,也从来没有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人。

  这就是我们一生要做的功课:不断经历人生的各个时期,不断遇到各种新的状况,于是就需要不断重新学习、调整、适应新情况。生命一直向新的时期发展,每个人就要学会一直调整和适应,在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,没有谁可以省略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。

  人的一生说起来很短,百八十年而已,但是身处痛苦中的时候,就会觉得特别漫长。有些痛苦,可能是会伴随终生的,除非你愿意承认那些痛苦早已经形成痛苦,成为身体里、内心里永远的印迹,而且永远不会退回去再被改写,也有可能永远不会消失,比如来自失职的父母的伤害。

 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承受着各种各样那以忍受的艰难体验,既有来自现实的压力,也有来自内心的压力。来自内心的压力中,更多与每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,与对过往经历的感受与解读,与这个世界建立起的关系有关:

  承认与接受现实的能力:每个人成长过程中,都会积累各种各样的伤害性体验,有些来自现实,也有些来自内在感受。对于现实中的那些伤害,已经发生的一切,都会在身体里,在内心中留下印迹,这些印迹会推动一个人形成他自己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,精神分析的词汇叫防御机制,简单点说,就是一个人为了避免感受到更多的痛苦,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应对痛苦的方式。

  面对来自外部的伤害,尤其是来自成长中的伤害,最常见的情感应对是恨(战)和退缩(逃)。

  恨是一种更有力量的感受:我恨那个伤害我的人,我想报复他、我想改造他、我想惩罚他......可事实上,不管我们现在多么有力量,而伤害我们的人现在已经变得多么虚弱,多么不堪一击,我们都没有办法从恨与报复中释放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,恨虽然帮助我们与伤害者保持着现实的距离,但恨也把我们与那个伤害者在内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,那个弱小的受伤的自己被囚禁在身体里,他真正需要的,并不是报仇,而是被看到、被听到,被见证他曾被伤害的事实。恨依然可以存在,但不必被恨所控制。

  而退缩是一种更加无力的状态:我是如此的弱小和无助,除了躲起来不被看到,我无法感受到安全,所以我忍让所有的人,我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,对这个世界我心里装满了恐惧。退缩的人是无法与这个世界发生信任的关系和真实的联结的,他的世界中,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伤害者,所以当他胆战心惊的与人在一起时,也就不断的向别人散布着“你是坏人,你会伤害我”的信息,所以他很容易激怒周围的人,最终再度引来别人对他的伤害。

  去改变这些状况,需要我们发展出一些很重要的能力,比如承认现实和接伤害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改写的事实。但这并不容易。

  当我们试着去承认那些伤害已经真实的发生,而且只能接受它已经发生而无法改写时;当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那些爱的渴望并没有得到满足,而且不会有人补偿我们时,那些被伤害的悲伤就会浮现,那些因为我们的弱小而无法避免伤害的无助感就会浮现,那些因为没有保护好自己而对自己的愤怒就会浮现,所有的这些对我们自己的感受,都比恨别人,回避别人更加难以忍受。但是,这却是帮助我们自己修复创伤的必经之路:承认伤害,哀悼那些不曾得到的爱,然后才有可能获得平静。

  但是,通往平静的路,却痛苦异常。

  对爱的渴望:被爱,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渴望。来自他人的爱与联结,是我们活下去的基础,可是对于从小并没有得到过健康的爱的人来说,对自己有爱的渴望可能是感觉羞耻的,也有的人无法区分爱与控制,甚至爱与伤害,所以当爱与痛苦联系在一起时,为了避免痛苦,会干脆将对爱的需要也一并放弃。

  只有充分体验过被爱的人,才有能力相信爱的关系。

  在成长中有过太多被伤害体验的人,既难以相信爱的存在,也难以允许自己有爱的需要。但是,爱与被爱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必须营养品,没有爱的支持,一个人很难发展出安全感、自尊感、信任感,等等。而当一个人缺少了这些最基本的能力时,他是很难与自己、与这个世界建立起健康的关系的。

  所以,一个人,只要还活着,是一定会有各种寻找爱的努力的。一方面是来自内心的真实的渴望,一方面是来自心底的强烈的对爱的恐惧与怀疑,会让一个人变得非常冲突:会让他变得不敢再需要爱;或者对爱他的人变得异常恐惧与愤怒,害怕爱里掺杂着伤害;或者对自己内心浮现出的爱的需要变得恐慌,于是远远逃离他人;或者变得只能很被动的等待对方来满足自己,当对方并没有意识到,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满足他时,会让他变得极度焦虑与恐慌,等等。

  所以,坦然的去承认我们自己对爱的需要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当我们自己对爱的需要并没有确定感时,实际上我们也是很难去健康的给予爱的。

  羞耻感:早年的伤害体验,往往伴随着羞耻感。那些伤害和虐待孩子的人,在他们实施伤害时,也会羞辱孩子,让孩子感觉是自己错了,所以才会被那样糟糕的对待。这样的感受在受伤的孩子内心一直存在,及至成年后,如果没有借助于外力的影响,他们还是很难区分,自己是那个被伤害的人,而不是做错事的人。也有的人形成了完全相反的情形:认同施虐者,将羞辱与伤害体验投射难别人,使自己变成一个施虐者,而这些对他人虐待的动力,是来自于缓解自己内心的羞耻感。

  被羞耻感控制的人,他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境下感受到羞耻:当自己做错了事情时;当自己做对了事情引发他人嫉妒时;当什么都没有做时;当看到别人出色时;当被他人关心时;当被他人不理解时......

  当羞耻成为一个人情感的主色调时,他的生命就失去了自主,他会被困在那里什么都做不了,除了不断对自己的责备和对世界的恐惧。他内心也渴望自己成为有能力、被欣赏的人,可是,他什么都做不了。

  无法信任:信任的能力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基本要素,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。可是,如果一个人成长早期缺少健康的发展,没有发展出信任的能力,那他的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暗:没有哪个人对他是安全的,不会利用他或是他害他的;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安全的去尝试的;没有哪一天的心情可以是安稳的......

  信任能力的缺乏,最直接造成的是人格中的偏执组织,一个严重偏执的人,会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搅得生不如死

相关文章Related

联系

Copyright© 2002-2022 hualeju.com